天山环保行 | 沙漠边缘科普馆 鸟类保护新课堂

更新日期: 2023-06-19

  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新疆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有一座鸟类科普馆。作为全疆最大的鸟类活体标本科普馆,它也是全疆唯一一家湿地鸟类科普宣教基地。截至6月11日,科普馆今年共接待游客11.16万人次,其中疆外游客2000余人次。

  6月8日,2023年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组南疆组在英吉沙县就湿地保护工作进行执法检查。

图片

6月8日,2023年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组南疆组一行来到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了解湿地鸟类科普宣教工作开展情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托亚摄

  英吉沙县水资源丰富,水源由昆仑山脉积雪融水汇聚而成,现有湿地5.95万亩,其中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9万亩,河流、沼泽、库塘等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吸引了诸多鸟类驻足栖息,并成为迁徙鸟类的理想中转站。

  为了提高群众对湿地及鸟类的保护意识,2016年当地投入1900万元兴建了这座科普馆。

  6月8日,记者走进这座1800多平方米的科普馆,形态各异的鸟类标本,配以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鸟语啼鸣氛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原始森林。科普馆以“天赋新地”“自然新境”“生态新城”的展示脉络,设置了3个展馆、11个主题展区。

  自然新境展区通过原景展示以及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等形式,介绍了鸟类生活习性、身体构造、飞行特点等。在鸟巢展区,用黏土、干草、树枝等各类“工具”制作的平台巢、地面浅巢、编织巢,不禁让人惊叹,鸟类是建筑巢穴的能工巧匠。

  在科普馆里的活体鸟类标本区,游客可以看到鸟类中的“大熊猫”——国家濒危鸟类白眉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和黑鹳标本等。目前,展馆内活体鸟类标本共有314种、526只。

图片

6月8日,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自然新境展区的各类鸟巢模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托亚摄

  “这里的鸟类标本栩栩如生,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翅膀、喙和腿,在模型设备上体验鸟蛋孵化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英吉沙县实验小学5年级学生塞比亥·开赛尔说,她来这里参观已有十多次,认识了大雁、白鹭等许多鸟类,了解到鸟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也要去守护好湿地、守护好大自然。”

  英吉沙县实验小学校长胡红梅说,科普馆展示的鸟类标本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从2018年起,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轮流组织各年级学生到这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孩子们爱护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爱好。 

  在全球8条候鸟迁徙通道中,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身处鸟类“东非——西亚迁徙线”的辐射带,鸟类资源得天独厚。为避免鸟类多样性受到威胁,近年来,当地从恢复湿地植被系统、重建生态链等方面进行生态恢复,同时在湿地公园构建生态岛,营造适合不同鸟类的生态位,保障鸟类来此栖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英吉沙湿地共有脊椎动物120种,包括鱼类、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其中,鸟类有93种,包括黑鹳、白鹳两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苍鹰、红隼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图片

6月8日,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内展区一角,还原鸟类在湿地生活场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托亚摄。

  在了解科普馆的科普宣教情况后,执法检查组表示,虽然科普馆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当地通过建设科普馆,充分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的要求,向群众普及相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特别是学生的湿地保护意识,塑造了爱护环境、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值得全区各地州市学习借鉴。

  英吉沙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景明强表示,今后英吉沙县将继续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科研规划和监测规划,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推进人鸟和谐共存的湿地新城建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托亚 报道)

图片

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张亚娟

审核:冉海霞

终审:董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