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名代表进万家】立足职责 发挥优势 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新作为

更新日期: 2024-07-24

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责,发挥优势,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章”,也做“润物细无声”的努力,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新作为。


人大代表深入居民当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宣讲。



人大代表大宣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5月9日上午,在石河子市新城街道七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这场宣讲会的主讲人叫齐曼姑,是辖区一名维吾尔族人大代表。

4月30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代表进万家”宣传宣讲主题活动动员培训会。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以全市2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组织全市3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面向全市各族职工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迅速掀起了一轮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宣讲活动。截至6月中旬,已开展宣传宣讲活动120场次,受众达到10 余万人。

除了用好代表联络站这个代表活动主阵地外,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组织引导代表利用周一升国旗、社区居民学校、结对帮扶、“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等开展宣传宣讲,把向群众宣传宣讲与听取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结合起来,与解决困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宣讲真正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办好“民生微实事”,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方便

5月的石河子,已经是姹紫嫣红。在东城街道河畔社区的居民活动长廊里,一群大叔大妈正在热烈地交流着,不时传出爽朗笑声。

河畔社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 多民族聚居的村改居社区。村改居前,家家户户有院子,大家平时交往比较方便。搬进楼房后,因为居住空间相对封闭,交流似乎少了,彼此的关系有些生疏了。

要是有一个像原来院子那样的地方就好了!”“小区里有一片空地,能不能建一个休闲长廊,供大家平时休闲交流。”一些居民将这个想法反映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修建社区休闲长廊作为“民生微实事”项目,上报给了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经过调研,充分肯定了这个项目。

很快,项目得到了批准实施。自此,每逢天气晴好的时候,都能看到社区各族居民聚集在长廊里聊家常,有些居民还将家里的好吃的带过来与邻居们分享,甚至有些居民将家里的活计带过来一起做……大家其乐融融。

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小问题”,在师市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兵团城市率先启动了“民生微实事”项目。据统计,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全市修建休闲长廊、休闲凉亭、文化广场等居民交流活动场所17个,在原有的社区居民交流活动场所安装休闲桌椅1500余个,极大方便了各族群众的日常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军垦文化传承,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

“先进文化示范区”是党中央对于兵团的一个重要定位。如何发挥军垦红色文化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先后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督办代表建议等方式,持续推动军垦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让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浸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整合军垦文化资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军垦红色文化之旅”的意见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完成了周总理纪念碑(馆)和兵团军垦博物馆升级改造工程,展陈效果和服务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积极推进军垦第一连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红色军垦文化体验游目的地;积极推动“八一”工业旧址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1958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入选 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以兵团军垦博物馆及周边为核心区域,挖掘和整合军垦文化资源,打造军垦文化旅游景区。

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挖掘整理创作有影响力、有感染力的军垦故事,创作更多的军垦文艺精品”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深入挖掘和阐述新时代兵团精神和军垦文化,让军垦红色资源“活起来”。石河子的艺术家们创编演出舞台情景剧《燃情岁月》《军垦战士》,原创器乐剧《军垦爹娘》《一件军大衣》,音乐剧《沉默的树》和豫剧《半幅进疆图》《沙海红柳》等军垦题材的文艺精品,成为弘扬兵团精神、讲好兵团故事、传播军垦文化的重要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将找准定位,履职尽责,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贡献人大力量。(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



来源:《新疆人大》微信公众号

编辑:吐孙那衣·艾先

审核:冉海霞

终审:董晔林